铸造材料选择技巧
也就是说,在选择铸造材料的时候,必须要合理控制其原材料的粒度大小。通常情况下,入炉矿石粒度的范围约为5到35mm,超过这个范围的话是不可以直接入炉的。在确定其粒度的时候,一般还要考虑到高炉的气体力学和传热、传质等很多方面的因素。
不过,从整体上来考虑的话,在满足透气性和强度的要求下,应当尽可能选择粒度较小的铸造材料。此外,铁矿石的机械强度主要包含的是其的耐冲击、抗摩擦及抗挤压的能力,通常要求其强度要高一些。所谓的软化性则涉及到两个方面,一个是软化温度,另一个则是软化温度区间。软化温度主要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材料开始变形的温度。
通常情况下,在选择铸造材料的时候,要求其的软化温度要高,而软化温度区间应比较小。另外要注意的就是所选择铁矿石的各项指标的稳定性。这是因为只有其的各项理化指标保持相对稳定,才可以充分的发挥出Z很大的使用价值。
覆膜砂铸型对温度的要求
覆膜砂有冷法与热法两种制作工艺,由于热法覆膜砂制作工艺简单,制作的覆膜砂表面质量好,砂型轮廓清洗,强度、流动性能好。因此,目前大都采用热法覆膜工艺。热法工艺就是先将原砂加热到一定温度,然后分别与树脂、水溶液和硬脂酸钙混合搅拌,经冷却破碎和筛分而成。由热法工艺的加工过程可以看出,对原砂的温度把控很重要。
覆膜砂加热温度在200-300℃,固化时间为30-150s,射砂压力在0.15-0.60MPa。因此在加工过程中要节制覆膜砂的强度来减少发气量,提高溃散性。不过对于形状简单的砂芯、流动性好的覆膜砂可选用较低的射砂压力,细薄砂芯选择较低的加热温度,加热温度低时可适当延长固化时间等。
覆膜砂的铸型温度是影响壳层厚度及强度的主要因素之一,一般控制在220~260℃左右,同时保证覆膜砂上的树脂软化及固化所需的足够热量;保证形成需要的壳厚且壳型表面不焦化;尽量缩短结壳及硬化时间,以提高生产率。
液体金属在充填过程铸造覆膜砂型腔的影响?
由于金属型铸造覆膜砂没有退让性和无透气性等特点,金属型在充填和浇注过程中,型腔内的气体一方面随着铝液金属的充填被压缩;另一方面又被迅速强烈加热,引起压力升高,结果造成充型反压力,阻碍铝液金属充填型腔,当压力超过一定极,气体就可能冲破金属液流束的表层,通过内浇口向外逸出,破坏金属液连续流动,并造成强烈氧化,在气体穿越金属液时,如果受到初晶或凝固层的阻挡,便会留在金属液中形成气孔。
当带有砂型的金属型铸造时,液体金属在充填过程中,砂型受到粘结剂分解以及涂料未烘干或金属型预热不充分的影响,都会增加型腔内的气体量,当型腔内的气体不能充分排出时,气体便滞留于铸件形成气孔,而部分残留气体则富集于铸型壁与金属液之间形成“气阻”,这些气阻则使铸件出现浇不足或冷隔缺陷。